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 直称“司马”与符瑞叙事——论《三国志》中西晋合法性的符号建构

    于健平;方韬;

    陈寿《三国志》直称西晋三祖姓氏“司马”的称谓设计,与西晋政权建构天命合法性的特殊需求密切相关。由《三国志》对曹魏三少帝的评述、内学预言的载录以及“前朝”的语义指向可知,西晋官方意识形态对陈寿的历史书写影响显著。依托张掖灵石祥瑞的再阐释,将“马”图案与国姓相勾连,是西晋政权合法性论证的重要基础。通过直称“司马”,陈寿在维系曹魏历史叙事框架的同时,又通过姓氏符号的反复凸显,构建了“祥瑞—姓氏—创业史”论证体系,将司马氏创业史转化为天命符应的现实佐证,呼应了西晋围绕国姓与祥瑞展开的合法性宣传。陈寿的书写设计展示了中古易代史书写的深层机制,即史家通过创造性转化传统符号,在客观叙事中植入政权合法性基因,最终实现历史真实性与政治诉求的策略性平衡。

    2025年09期 v.46;No.327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0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4 ]
  • 卤城之战诸葛亮用兵分析

    王雪明;

    231年,诸葛亮第四次北伐于卤城重创魏军。该战役虽不同史书记载有所偏差,但史家多认为诸葛亮取得最后胜利。诸葛亮在卤城之战中充分发挥其用兵艺术,声东击西,先发制人,顺利收割上邽之麦,并主动示敌以弱,引诱司马懿至卤城,在此大败魏军。卤城之战后的司马懿“畏蜀如虎”,坚守避敌,倚靠曹魏丰厚的战略资源消耗蜀军,最终间接影响了蜀、魏之间战局。

    2025年09期 v.46;No.327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1 ] |[阅读次数:2 ]
  • 以“文儒”视角看曹植诗文

    田昊;

    “文儒”概念首见于王充《论衡》,初指能够通过著书立说有补于世的儒者,后经“文学自觉”的影响扩展至诗文创作者,至唐代形成了兼具儒学修养与文学才华的“文儒”阶层。今人葛晓音最先以“文儒”视角研究唐代文学,启发了一批学者的研究。但学界多忽略三国曹植实为早期典型:其文学观承袭儒家诗学传统,创作既体现了儒家的审美理想与文人精神,又融合屈原“香草美人”传统,开创了“男子作闺音”传统的一种范式,展现了失意“文儒”的典型心态。曹植的文学实践不仅预示了“文”“儒”结合的新趋势,更对后世文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025年09期 v.46;No.327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2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5 ] |[阅读次数:3 ]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

  • 和氏璧故里及其故事的文化价值

    王前程;

    围绕和氏璧的传奇故事千百年来广为传颂,历久不衰。关于和氏璧故里问题,历来争讼不息,有湖北南漳、湖北神农架、河南南阳、安徽怀远、江苏溧水等十五六种说法。湖北南漳、湖北神农架等说法可归结为“鄂西荆山地区说”,此说最具有文献说服力,所指地理空间与楚国发展历史亦高度吻合。在和氏璧失踪、难见真相的情况下,探讨其宝石价值已毫无实际意义。其真正的价值体现在和氏璧故事所承载的多重文化寓意上,体现在它对于中国政治、哲学、文学艺术、人文精神等领域的深刻影响上。

    2025年09期 v.46;No.327 20-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3 ]

政治、经济学研究

  • 中共七大在加强思想建党中的历史实践考察

    张旭楠;李双胜;

    党的七大是党的百年建设史上承上启下的重要会议,系统地总结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验教训,在党的建设的各方面提出了相当丰富的新思想。从党的思想建设来看,党的七大明确了思想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统领性和关键性地位;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的历史地位和理论框架;七大党章集中明确地提出党员思想教育的基本内容和改进作风的具体方法。党的七大闭幕后,各地利用多种形式组织学习,推动七大精神走深走实。镜鉴历史,新时代加强思想建党要推进理论创新,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增强阐释力;强化理论武装,以党内集中教育提升党员的理想信仰;协同制度治党,以党章为遵循统筹推进党的各项建设;革新宣传理念,以数智技术赋能守牢意识形态主阵地。

    2025年09期 v.46;No.327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3 ]
  • 全面深化改革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逻辑论析

    王志贤;

    全面深化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多维关联。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基于中国国情所作出的关键抉择。从实然之维看,中国式现代化呈现出独特格局,全面深化改革的动力源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和国际形势变化,二者在实践中相互作用。从必然之维看,以历史发展、现实需求和发展规律为视角,全面深化改革引领中国式现代化是必然走向。从应然之维看,全面深化改革在价值取向、发展路径、国际责任担当等方面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发展,为深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肌理提供理论支撑。

    2025年09期 v.46;No.327 33-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8 ] |[阅读次数:3 ]

文学、语言学研究

  • 扬雄《方言》“羅”“離”训释辨讹

    张耀晖;马军丽;

    《方言》为西汉扬雄所作,东晋郭璞最早为其作注。其中第七卷原文“羅謂之離,離謂之羅。”郭注:“皆行列物也。”郭璞此处注释存在争议。清钱绎作《方言笺疏》引用《左氏春秋》中杜预注“離,陳也”佐证之,此处补充例证同样存在争议。是注释者对“羅”与“離”本义理解错误,并将“離”与“列”“蠡”“曆”等相混淆所致。

    2025年09期 v.46;No.327 4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2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2 ]
  • 论文学作品中历史阐释与审美阐释的“散”与“聚”——基于詹姆逊文学阐释批评理论的反思

    吴桐;

    詹姆逊的文学阐释批评是以历史和政治的眼光分析文学作品的一种文学社会学,他“元评论”的理论与方法十分注重对于作品内容历史范畴的剖析与阐释。尽管詹姆逊还在某种层面上强调自己的文学阐释专注于内容与形式的平衡,但在其外部政治批评不断嵌套进作品评论时,作品的阐释空间反而变得逼仄和单一,其中的审美形式维度渐渐消解于对无限政治性的坚持之中。完善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不应该只有一种历史维度的声音,而是需要看见历史阐释和审美阐释复杂缠绕的关联性。只有将审美形式和历史内涵完美地融合嵌套,才能演奏出历史阐释和审美阐释共鸣的诗学绝响,并使文学阐释的限度实现丰富的延异。

    2025年09期 v.46;No.327 47-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6 ] |[阅读次数:3 ]

信息传播

  • 时间征服个性: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节奏对用户心理的影响

    李萍萍;

    竖屏语境下,短视频成为人们获取新闻的主要方式,探究新闻叙事整体节奏的变化对用户心理产生的影响,使得用户对新闻由被动接收转向主动探寻具有重要价值。短视频新闻的叙事节奏分为“灵动跳跃”的内部节奏、“视听主导”的外部节奏以及“挣脱时间束缚”的整体节奏,反映出用户在沉浸观看语境中的主体感、对话互动语境中的交流感以及情感共鸣语境中的认同感等聚焦个性的接受心理。短视频的新闻叙事节奏整体上遵循着“时间压缩”的内在逻辑,具有征服个性的力量,对用户的体验心理与认知心理均产生影响,促成了“一心多用”的摇摆体验和“荒废逗留”的认知碎片,同时也建构起了“单手掌机”下的独特审美体认。

    2025年09期 v.46;No.327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2 ]

教育、教学研究

  • “四新”背景下大学外语与专业的适配融合

    赵荣;常华进;

    语言是科学文化的载体和工具。“四新”(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学科建设背景下,大学外语不仅属于“新文科”的建设范畴,还是各学科创新发展的天然“催化剂”。随着基础教育阶段外语语种的不断增加,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应充分考虑他者所长、国家所需、个人所求等各维度因素,与不同学科专业进行适当配组。在适配的基础上,高校应主动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借鉴大学专用英语建设经验教训,结合本校实际,循序渐进地完成大学外语与学科专业的融合。大学外语与学科专业科学适配、深度融合,将有效推进“四新”学科的进一步发展。

    2025年09期 v.46;No.327 58-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4 ]
  • 基于英文报刊阅读的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培养行动研究——以China Daily为例

    曹秀萍;

    针对高校非英语专业大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欠缺的问题,采用行动研究法,尝试在大学英语通识教育阶段融入基于英文报刊阅读的中国文化英语学习。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助于学生拓展中国文化英语知识,提升中国文化英语表达技能,树立正确的跨文化交际态度,是培养学生中国文化英语表达能力的有效途径。

    2025年09期 v.46;No.327 64-7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5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5 ] |[阅读次数:4 ]
  • 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研究——以湖北文理学院为例

    郑碧松;

    在课程思政成为教育改革核心趋向的背景下,中国民族舞蹈文化课程通过深度融合知识传承与价值引领、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有机结合多维度挖掘与多手段融入以及紧密相连理论学习与实践体验,构建起以家国情怀、进取品格与科学精神为核心要素的课程思政模型,并实施顶层设计规划。实践路径涵盖精准定位教学目标、深度发掘思政素材、创新教学模式以及优化教学评价体系等多维度创新举措,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思政素养,有力推进课程自身建设,为培育德艺双馨的舞蹈人才筑牢根基,也为同类课程思政教学提供了参照范例与创新思路。

    2025年09期 v.46;No.327 7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3 ]
  • 本土方言童谣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策略

    胡梦梦;李国毅;

    方言童谣作为一种易于传唱和记忆的文化遗产,为幼儿提供了一个了解和感受本土文化的窗口,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不仅有利于传承地方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还为地方课程资源注入了新活力。然而,随着社会环境的变迁以及普通话的普及,方言童谣面临着被同质化与边缘化的风险,将其融入幼儿园课程亦存在着缺失方言环境、系统资料与课程资源零碎化、教师方言文化知识的匮乏与教学方法的僵化等诸多问题。亟需采取一系列系统性策略:创设多元化语言环境,营造良好方言氛围;建立方言童谣资源库,开发地方特色课程;增强教师的方言文化能力,创新教学理念和方法等,以期充分挖掘方言童谣的文化内涵与教育价值,使其在幼儿园课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进一步推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2025年09期 v.46;No.327 76-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13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6 ] |[阅读次数:5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结构性变迁下的民俗体育发展管窥

    李小进;赵雅心;

    运用文献分析等方法,论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生产方式、人口规模、成员关系变迁视角下民俗体育的发展演变以及面向新时代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家文化是民俗体育产生的文化源泉,家庭是民俗体育传承与发展的载体;新中国成立以来家庭的结构性变迁致使民俗体育发展呈现出从消隐到多样化、文化生产主体分化与消费大众化、与节庆仪式重叠化、传承人匮乏及文化认同弱化、女性与新生代成为生力军的趋势;应对家庭结构变迁,新时代我国民俗体育应重塑发展价值理念、加强传承方式现代化改造、构建“双循环”与“一体化”发展路径。

    2025年09期 v.46;No.327 82-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4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3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