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中用作人名的女部字研究

    蒋佳容;陈荣杰;

    《长沙走马楼三国吴简·竹简》中有大量女部字用作人名,可根据人名使用对象将其分为仅用作女性名、仅用作男性名、男女通名和性别不明四类,这样有助于了解三国孙吴时期的起名风尚与女性地位。认为“贱名好养”的起名心理、取名者自身的性别倾向性与社会对男女两性具有共同的期盼等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产生了影响,是“男用女名”的主要原因。

    2025年03期 v.46;No.321 5-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5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7 ] |[阅读次数:8 ]
  • 诸葛京任职江州刺史还是广州刺史

    李遵刚;

    正史记载的诸葛亮嫡裔,绵竹之战后唯有次孙诸葛京在世。晋武帝时,诸葛京出仕为官,位至刺史。对于刺史的任职地点,中华书局版《三国志》(裴注)记载为“江州”,而古代典籍多记载为“广州”。从诸葛京任职刺史的时间和“江州”设立的时间可以断定,应为“广州刺史”。

    2025年03期 v.46;No.321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3 ]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

  • 自媒体时代沮水巫音展演的祛魅表达与审美重构

    石子珺;赵阳明天;

    沮水巫音是源自先秦楚地巫风的鄂西北民间器乐乐种,以吹管与打击乐组合为特色,与丧葬、祭祖等仪式深度绑定,2021年入选国家级非遗。自媒体时代,其传播呈现“去语境化”“碎片化”“个性化”特征,消解了仪式符号功能:短视频聚焦局部演奏而割裂仪式整体性,商业导向的内容筛选弱化神圣性。同时,媒介展演重构了其审美维度,局内人通过剥离仪式语境关注演奏技艺,形成艺术化评价,局外人则基于视听体验建构“巫音艺术”审美意象。自媒体虽扩宽非遗可见度,但需警惕文化内涵稀释风险,应在媒介化传播中寻求原真性与创新的平衡,以维系传统乐种的当代生命力。

    2025年03期 v.46;No.321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3 ] |[阅读次数:1 ]

政治、经济学研究

  • 习近平文化思想与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之双向互动

    黄奎;马漳旭;

    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理论指南和成果体现,习近平文化思想和中国式现代化文化形态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了双向互动:它们统一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互动于理论创建和实践创新的辩证发展,升华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在这样的互动中,新时代精神文明取得长足的发展,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2025年03期 v.46;No.321 25-2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阅读次数:5 ]

法学研究

  • 项目制视角下基层社工站建设运行的实践张力及生成逻辑——基于中部H省T街道社工站的个案考察

    夏国锋;陆俊哲;

    随着乡镇(街道)社工站在全国范围的铺开,各地推进社工站建设的实践形态也呈现着差异性与多元化,外包式社工站建设是其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模式。基于对外包式社工站项目服务内容和运行形态的个案考察,发现在驻点社工有限且经验能力欠缺性与实际需求满足和问题解决有效性之间、项目指标考核刚性化与实际需求多元动态性之间、社工精力有限性和专业服务灵活性与行政化主导和不同利益诉求兼顾性之间存在实践张力。这种张力既受制于项目制自身存在的事本主义、部门本位与绩效主义影响,也遵循着社会服务组织市场化生存理性及其对政府部门资源的过度依赖逻辑。基于此,在未来建设中实现基层社工站良性运转,仍需通过实践探索进一步优化体制机制设计,以促进专业服务基层治理的效能提升。

    2025年03期 v.46;No.321 30-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1 ] |[阅读次数:1 ]
  • 基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研究——以湖北省X市G县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为例

    袁岳霞;周明泰;

    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构建,是落实“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和“教育、感化、挽救”方针的关键举措。在司法社会工作中,基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发挥司法社会工作的专业优势。文章系统回顾了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背景、理论发展与实践趋势,并以湖北省X市G县的司法社会工作实践为案例,深入分析其在构建司法社会工作专业体系、实施“三阶段、五流程”运作模式以及建立“专业社工+志愿者+高校”合作模式中的实践经验。同时,对体系建设中存在的专业重视不足、服务内容碎片化、协作机制松散等问题进行了反思,并提出转变模式、丰富服务内容及紧密化协作机制等优化路径,以期为基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参考和借鉴。

    2025年03期 v.46;No.321 36-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1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7 ] |[阅读次数:1 ]

文学、语言学研究

  • 清代湖湘闺媛教子诗研究

    蒋欢;何湘;

    清代以来,湖湘地区经济繁荣,文化家族林立,女学兴盛,闺媛诗人层出不穷。湖湘闺媛重视诗教,其教子诗以立志修身、追忆家史以及日常交流等方面为内容旨归,体现出真挚深厚的母性情怀,展露了良好的家风家教,传递了充满智慧的处世经验,特别是教女诗中谆谆传授了当时的女性生存哲学。湖湘闺媛教子诗韵清婉约,将学识、岁月、生命体验与浓烈而含蓄的情感等都寓之于内,不仅是观照湖湘闺媛日常生活的重要窗口,还提供了女性诗教的范例,其较强的教育艺术亦颇具参考价值。

    2025年03期 v.46;No.321 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7 ] |[阅读次数:4 ]
  • 论明清小说人物“屏”后转出的出场方式

    李宁宁;

    屏后转出人物的方式,在明清小说的情节发展中多次运用。以此引申,依据背景不同,可分为以屏风和山坡为代表的常见惯例性转出,以及随事选取屏障物的具体性转出,还有“人物”和“旁边”两种不同背景出场。而所出场人物,有出场一次,再也不见,起到情节连贯作用的功能性人物;有情节在身的主要人物,此种或是意料之外,给人带来突兀之感,或是不重惊异效果,只是小说家进行情节展开的推手;再或是重要人物的首次亮相,调动书中人物视角以写新人物。而至《红楼梦》中,作者又以王熙凤“未语笑先闻”的出场艺术,以及花袭人、贾宝玉先后而出的情节设置,对这一简单套语进行敷演,摆脱了模式化的“套语”痕迹,显示出贴合生活的自然状态。

    2025年03期 v.46;No.321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5 ] |[阅读次数:7 ]
  • 《点绛唇·新月娟娟》考论

    郝艳;

    《点绛唇·新月娟娟》一词的作者历来存在较大争议,主要有苏过、汪藻、不著名氏三种说法。此词的作者之争始自宋代,至明清诸家的著录中仍呈现三种说法并存的情况。清代沈雄、张宗橚、吴长元、沈涛等人对此词作者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考证,讨论中心大致在苏过、汪藻二人之间,作者之争尚未盖棺定论。宋代黄公度《知稼翁集》中的黄沃跋语可以证实《点绛唇·新月娟娟》的作者为汪藻。考察该词的著录情况,可知误题苏过为作者始于宋代杨湜的《古今词话》。后来诸如杨慎《词品》、沈雄《古今词话》等书在著录时沿用前说,并未深考,以致承续谬误。

    2025年03期 v.46;No.321 55-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4 ] |[阅读次数:2 ]

教育、教学研究

  • 论心理疏导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践三向度

    李仁卿;何璐;

    心理疏导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方式,其实践向度,应克服把它仅仅当成解决心理问题的技巧而忽视其思想政治教育属性的问题,既要善于运用心理学和医学上的技术处理心理问题,又要体现心理疏导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属性。其一,要注意应用边界,既不能把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混为一谈,也不能把二者截然分开,做到心理疏导和思想教育有机结合。其二,要坚持价值引导,从个体与社会协调发展着眼,坚持在心理疏导的基础上提升个体思想政治素质,引导个体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其三,要注重人文关怀,坚持以人为本,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差异,关心人的个性需求,在解决人的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的过程中,激发人的主体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025年03期 v.46;No.321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2 ] |[阅读次数:5 ]
  • 国内外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研究综述(2015—2024年)

    齐雁飞;袁在成;

    借助CiteSpace对2015—2024年间国内外权威期刊的研究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梳理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的研究发展态势、研究热点、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趋势。研究发现,近十年来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聚焦于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模式/策略、教学设计、教学成效、影响因素和教学评价等五大主题。未来研究需重点关注智能技术支持下的大学英语混合式学习生态环境建设、大学英语教师素字素养提升、人工智能赋能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测评等议题。

    2025年03期 v.46;No.321 67-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1 ] |[阅读次数:3 ]
  • 身体为本,技术为用——具身教学新取向

    李桂贤;高先杰;

    具身认知范式重新定义了身体、环境、认知三者的关系,将身体作为新一代认知科学的核心主题。具身教学融合了具身认知的理念,以身体为本,技术为用,试图依托技术打造沉浸式的教学环境,提高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身体感知和体验。通过对教学离身到具身、非技术到技术两次转向的梳理,阐释了技术支持下具身教学的两种形式,从而提出技术支持下具身教学的三条实现路径,即构建物理—社会—虚拟三元具身教学环境;合理运用具身技术,提高课堂中有效的身体参与量;精心设计身体活动,增强学习内容与动作的一致性。

    2025年03期 v.46;No.321 73-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0 ] |[阅读次数:3 ]
  • 数智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的实然与应然

    谢彤雪;

    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是新时代的新问卷,想要答好这一问卷,必须合理运用数智技术武器,积极响应国家“科技强国”和“教育数字化”的战略趋向。爱国主义教育的远生活化、低数智化和弱实践化问题随着数智技术的勃兴日趋显现,借助数智技术推动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建设能够强势扭转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困境,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在积极挖掘数智技术赋能爱国主义教育生活化所具备的生活逻辑、理性逻辑和技术逻辑的基础上,以内在逻辑为链条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在生活资源、教育形式、师资数智力、监控模型和技术伦理五个维度的赋新,探索问题化解之新对策,实现传统爱国主义教育与新兴数智技术的“共振”发力。

    2025年03期 v.46;No.321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7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96 ] |[阅读次数:3 ]

  • 元宇宙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变革、风险与应对

    龚文超;

    民族传统体育是不同民族在其各自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并传承下来的体育文化,蕴含民族、人文、地域特色等特殊价值和强身健体、娱乐身心、文化传承等社会价值。元宇宙是多种新兴技术融合的产物,是现阶段科技发展的伟大成果。元宇宙时代为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并产生新的变革。文章在厘清元宇宙概念的基础上,阐述元宇宙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意义,分析元宇宙时代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存在的变革与风险,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旨在为民族传统体育的良性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46;No.321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9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