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三国历史文化研究

  • 孙权“报聘辽东”考

    邵伟;

    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派遣使团出使辽东公孙渊,开启了辽东与江东之间较为频繁的交流。嘉禾二年(233年)孙权派出万人规模的使节团冒着极大的风险浮海报聘辽东,迎来了两者接触的高潮,但最终公孙渊的反复导致了孙吴使团遭到了近乎毁灭性的损失。孙权此次看似昏庸无道的行为,透露出孙权从称帝后追求自身的合法性塑造到公孙渊遣使称藩后重拾一统天下理想的心态变化。因此,包括报聘辽东在内的一系列遣使行为实际上是孙权追求合法性,坚持江东帝业政治定位下的冒险之举。只不过这一种深层的意图被惨痛的失败所掩盖,最终沦为史家嘲讽的对象。

    2025年07期 v.46;No.325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3 ]
  • 历史祛魅与正剧新诠——论新编汉剧《夫人城》对三国记忆的重构策略

    许爱珠;林奕敏;

    新编汉剧《夫人城》基于历史典籍与文艺作品中“孙夫人”这一原型,从女性视角切入,以其命运的起伏与聚散为核心驱动力,巧妙地将民间传说的趣味性与历史正剧的思辨性交织在一起,重塑三国时期女性典范孙尚香(孙夫人)的传奇人生。研究立足历史祛魅与正剧创新,采用文本分析与舞台艺术解构方法,探讨该剧如何打破传统历史叙事的单一性,以虚实交织的戏剧手法重塑三国记忆,在正剧框架下完成对权力、情感与伦理的现代反思,从而赋予三国题材以人文关怀,为历史题材戏剧创作提供创新范式。

    2025年07期 v.46;No.325 10-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襄阳历史文化研究

  • 王树人书法风格特点及其成因探析与反思

    杨豪良;

    王树人书法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藤蔓枯枝式的线条质感;二是行笔过程中的粗率感;三是点、线、面三位一体的空间结构观;四是少字数作品的画意;五是突出碑性而兼具帖韵。个人经历、审美取向、时代冶炼和百姓所需等四个方面,是促使王树人书法风格形成的主要因素。王树人书法的个人成就产生了王树人书法现象,带动了襄阳书法家群体,但是王树人书法在襄阳并未形成持久影响。究其原因,一是学习者众而研究者寡;二是王树人书法本身缺少系统性;三是关于王树人书法的理论研讨滞后和相对匮乏。

    2025年07期 v.46;No.325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宋玉研究

  • 宋玉辞赋“尚贤”观的多维解读

    姚守亮;程本兴;

    受先秦诸子“尚贤”学说的浸染,宋玉辞赋创作也烙下了那个时代政治文化中“尚贤”思想的印记。对宋玉“尚贤”观的产生渊源和背景、表达方式及主要内涵进行多维解读,可以看出宋玉“尚贤”观既合孔孟儒学“尚贤”要旨,又含墨、道、法、兵诸家“尚贤”精华,具有多元性特征,在当下仍有启迪价值。

    2025年07期 v.46;No.325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2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2 ]

政治、经济学研究

  • 超越与创新: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文明观上的发展与定位

    李元辰;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百年探索中创造的文明新样本,是中国新型文明观的生动写照。与西方主流的文明冲突论相比,人类文明新形态突出文明互鉴,以多元共存超越二元对立,以平等逻辑取代霸权逻辑,以革新精神回应冷战思维。面对西方层出不穷的文明陷阱,人类文明新形态站在“两个结合”的时代高度,用人民立场、历史眼光、系统思维、全球视野驳斥这一强权逻辑。通过对比中西两种主流文明观,解读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超越与创新之处,把握中华文明的定位,展望两种文明的走向与未来图景。

    2025年07期 v.46;No.325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5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何谓、何以、如何: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内涵意蕴、逻辑机理与实践路径

    陈子祺;

    作为新质生产力范畴在文化领域的具体呈现与实践运用,文化新质生产力的意蕴特征植根于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框架,彰显了精神生产力理论在当代中国文化语境下的创新与飞跃。加快培育和推动构建文化新质生产力,既是新时代推动文化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内在要求,亦构成了推动人类文明新形态纵深发展与广泛传播的强大动能。“理论逻辑—历史逻辑—现实逻辑”的三重逻辑为“何以赋能”提供了基本理据,以文化新质生产力赋能人类文明新形态,不仅契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理论逻辑,而且符合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实践的历史验证,并进一步凸显了生产力与文明发展深度融合的必然趋向。因而,充分挖掘文化新质生产力“如何赋能”的独特优势与巨大潜能,助推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主体性提升、效能性革新与传播力拓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意义与实践应用价值。

    2025年07期 v.46;No.325 33-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10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乡村治理共同体的价值意蕴、生成逻辑及其建设中的问题和对策

    沙印培;李宇征;

    乡村治理共同体不仅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现实基础,还是实现乡村善治的前提条件,更是实现村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实践路径。乡村治理共同体作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共同体思想、结合我国乡村共同体的变迁、回应乡村治理问题的基础上生成的,成为了乡村治理的目标。但是,乡村治理共同体在建设的过程中产生了多元主体共同体意识弱、多元主体利益整合困难、乡村治理机制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此,提出要培育乡村治理共同体意识、整合乡村多元主体的利益、完善“三治融合”的乡村治理体系等对策。

    2025年07期 v.46;No.325 40-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1 ]

文学、语言学研究

  • “包”的语义演变及语法化进程探析

    陈波;朱俊杰;

    “包”在周朝时兼具动词和名词两种用法,在唐朝衍生出指物的名词用法,在北宋衍生出量词用法,均作为词根使用,鲜少能看到作为词缀的用法。文章通过研究“包”的历时语料,分析其语义演变过程,指出语法化后的“包”最早出现在明清时期,和名词组合成词,在整体语义上指人,发展到近现代分化出和动词或形容词组合的用法。语法化后“包”的语体色彩在非网络语境中是贬义,在网络语境下呈现褒义。

    2025年07期 v.46;No.325 46-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1 ]
  • 《诗经》中农事诗基因文本链的建立——兼论“颂”与“雅”

    张新莲;

    农事诗的研究是《诗经》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过往的研究已经证明《诗经》中的农事诗是一系列时代特征差异较大的诗歌。通过文本结构、主题的继承等为文本基因,能够将《诗经》中这些具有不同时代特征的农事诗建立起一条基因文本链。而这条农事诗的基因文本链跨越了风雅颂三体。它揭示了农事诗中“风颂归雅”的文学发展规律:“雅”对于“风”的礼乐教化重新书写,以及“雅”对于“颂”古老祭祀命题的文化书写与强调。

    2025年07期 v.46;No.325 5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1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3 ]
  • “婵娟”的语源与意义结构

    景翰文;

    “婵娟”多用来形容事物美好的性质或状态,而古注诸多解释均未能准确说明其美态,今人考释亦存在一些不合理之处。“婵娟”可以分训,由语源意义为“延续”的“婵”与“娟”及其变体组合成词,其所示的“美好貌”当与“延续”有关,为形体俊美之状,可由“婵娟”系列同源词的系联比勘得到再次证明。“延续”也可以引申出新的语源意义“弯曲”和“圆曲”,在倒言形式中得以体现。“婵娟”在辞书中的释义较为繁复,以“延续”的语源意义为统摄呈系统性排列。“婵娟”的语源考释与释词属于“系联—考源—释词”的实践路径,应当审慎对待其中归纳与演绎的局限性。

    2025年07期 v.46;No.325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1 ]

信息传播

  • 微纪录片建构襄阳城市形象的逻辑理路

    张倩;

    社交媒体时代背景下,针对传统纪录片建构与传播城市形象受限的问题,文章梳理了微纪录片作为多维城市形象建构载体的现状、优势与问题,并在借鉴符号学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结合大数据技术和专业智囊团的优势,系统性、精准地提取与建构襄阳城市符号的逻辑理路。该研究旨在为微纪录片建构襄阳城市形象,探赜可参考性的学理框架和路径。

    2025年07期 v.46;No.325 63-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1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7 ]

教育、教学研究

  • 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背景下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孙艳;

    跨境电商生态圈的快速发展给新时代经管专业人才培养提供了新的市场需求定位,构建高校、地方政府、行业和企业互相协作、优势互补、开放共享的协同育人体系,才能精准对接跨境电商行业发展的人才需求。跨境电商生态圈人才培养面临行业人才供需缺口较大、复合型人才培养要求较高和人才培养体系有待优化等突出问题。通过对跨境电商生态圈建设中人才需求定位和岗位分析,改革创新经管类专业在该领域人才培养上的新目标、新体系、新模式,树立“服务地方,学创融合”的培养理念,建立“产教融合、校地融合、专创融合、思政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地方高校人才培养与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双循环的畅通融合,推动跨境电商生态圈高质量发展。

    2025年07期 v.46;No.325 68-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学生视角的高校课程思政效果提升路径

    李明玉;王海洋;曾磊;

    基于10 362份问卷调查数据,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从大学生素养提升和行为改进两个维度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进行效果评价。研究显示:高校环境的熏陶与浸润、教师教学的言传与身教、学生学习的领受与能力对课程思政效果有显著正向影响。因此,高校应深刻认识课程思政属性,从学校环境升级改造、师资队伍建设发展以及学生学习能力培养等方面发力,增强环境隐性育人功能、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发挥学生学习能动性,进而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的实现。

    2025年07期 v.46;No.325 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5 ] |[阅读次数:2 ]
  • 湖北优秀地域文化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探析

    陈腾;

    湖北优秀地域文化作为湖北地区特色鲜明的地域性文化,具有谱系完整的物质文明成果和体大思深的精神文明成果,并且在漫长发展中逐渐形成了开放包容、锐意进取、重信守诺、开拓创新的文明底色。湖北优秀地域文化凭借其鲜明特色和深厚底蕴,在增进大学生认同、充实“大思政课”文化底蕴、实现“小课堂”与“大课堂”双向赋能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应当进一步从强化大师资建设、对接社会大课堂、构建数字大平台等方面进行路径创新,推动湖北优秀地域文化更好地赋能高校“大思政课”建设。

    2025年07期 v.46;No.325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3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0 ] |[阅读次数:1 ]
  • 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依据、价值表征与实践进路

    王芷凡;吴晓英;

    教育家精神是在党的领导下,扎根中国教育家教育实践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承载着建设教育强国和民族复兴的梦想与情怀。它与教师专业发展在价值追求、实现目标和现实功能上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通过引领教师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的双向生成、育人智慧与躬耕态度的同向发力、仁爱之心与弘道追求的同频共进,助力教师专业发展走向更高境界。新征程,以教育家精神引领教师专业发展需要加强党的领导、优化组织管理、深化认同接纳、搭建成长平台和创新典型宣传,逐步推进教育家精神入头脑进人心,造就新时代高素质教师队伍。

    2025年07期 v.46;No.325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8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5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