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文理学院学报

实践实验

  • 基于布莱恩原则的机床直线度误差补偿方法研究

    刘宏伟;王新科;杨锐;郭永杰;

    在进行机床直线度误差测量时,激光干涉仪架设受机床结构的限制,使得测量点和刀位点不重合。针对测量过程中产生的测量误差,文章提出布莱恩误差计算方法,建立机床在X、Y和Z方向的直线度误差模型。并根据布莱恩原则分析机床直线度误差产生的机理,设计布莱恩误差补偿实验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测量点偏离刀位点产生的最大直线度误差为2.8um;补偿直线度误差后,机床在三个方向的几何误差降低,平均误差减小15%,验证了本误差补偿方法对降低机床几何误差是有效的。

    2025年08期 v.46;No.326 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2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1 ]
  • 基于Unity3D的磁控溅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设计

    李晓波;魏彦锋;

    针对磁控溅射实验中设备成本高、实验周期长、安全风险大等问题,基于PVD-75型磁控溅射系统开发一套虚拟仿真实验系统。采用3D Max进行设备建模,基于Unity3D游戏引擎和C#语言开发交互功能,实现包括样品放置、抽真空、溅射镀膜等完整实验流程的虚拟仿真。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逼真的三维显示效果和流畅的人机交互体验,可真实还原磁控溅射的工艺过程;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有效解决传统实验教学中的难点问题,为磁控溅射实验教学提供了一种经济可行的方案。

    2025年08期 v.46;No.326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3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1 ]

经济·旅游

  • 文旅深度融合的困境、实践与启示——以《黑神话:悟空》助力山西旅游为例

    肖宗志;汤敏瑶;

    文旅融合具有促进文化传承与创新、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作用。山西文旅产业先天优势明显、后天发展不足,其深度融合发展面临着理念、机制和资源融合不足的困境。依托《黑神话:悟空》游戏助力山西文旅融合,通过研究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和政府部门主动作为的创新实践,文章提出了理念创新、人民为先,多元参与、明确定位,区域联动、产业跨界等推进我国文旅深度融合的发展路径,以期为解决文旅深度融合过程中“融什么”“谁来融”“如何融”等问题提供有益启示。

    2025年08期 v.46;No.326 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11 ] |[阅读次数:3 ]
  • 场景赋能乡村文旅融合的基本逻辑与创新路径

    李文雯;董慧;

    乡村文化维系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集体记忆,是中华文化之根。乡村旅游是对乡村文化的体验,因此推动乡村文旅融合是新时代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文章基于场景理论,重新审视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与困境,并提出通过构建层次性乡村旅游场景、打造特色化乡村文化活动、还原乡村生活记忆及讲述多维度乡村发展故事等四项举措,激活乡村文化,提升旅游产品质量,为实现乡村旅游内涵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与思路借鉴。

    2025年08期 v.46;No.326 20-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2 ]
  • 具身视角下景观意象体验与营造——以吉安地区樟树景观为例

    曾献飞;王圆圆;李旭;

    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互动及园林空间的相互组合,对审美体验具有重要影响。景观设计从关注审美客体、园林空间到审美主体、互动的转向,体现出设计宗旨由纯粹审美到注重生态整体,再到注重人类个体与整体的转变。基于此,文章提出了体验式互动景观的探索路径。其中,“具身”“意象”是两大核心概念,意象作为情感、文化的表达方式,依托具身得以实现与深化;而具身又能引起审美主体的情感联想与审美意象。在此以吉安地区樟树景观为例,包括泰和金滩古林、吉安庐陵文化生态园、安福“状元樟”樟树林,从经验视角梳理了“步移景异”“身随景动”“身在景中”的具身体验。结合景观营造的具体语境,建构“景象-情象-意象”三个层次的营造体系,紧扣生态旅游议题,提升审美体验,为景观营造提供具身视角和意象思路。

    2025年08期 v.46;No.326 25-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8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7 ] |[阅读次数:0 ]
  • 平台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对绩效的影响:业务多元化的调节作用

    李裕沐;

    基于资源基础理论和商业生态系统理论,利用2012—2022年中国平台企业的有效数据,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实证分析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平台企业财务绩效和成长绩效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业务多元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平台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负向影响财务绩效,正向影响成长绩效;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对财务绩效无显著影响,正向影响成长绩效;业务多元化会强化平台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与财务绩效之间负相关,弱化平台企业新颖型商业模式创新和效率型商业模式创新与成长绩效之间的正相关关系。

    2025年08期 v.46;No.326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9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2 ]
  • 数字创新战略对初创互联网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昝振宇;

    基于数字创新战略理论,从动态能力视角构建数字创新战略对初创互联网企业成长的研究模型,进一步探究动态能力在其中的中介效应及环境不确定性的调节效应。文章通过实证研究方法进行验证,结果显示,探索式数字创新战略和利用式数字创新战略对初创互联网企业成长均呈正向影响,动态能力在其中发挥中介效应。此外,当初创互联网企业面临的环境不确定性程度越高时,动态能力对企业成长的影响越显著。研究结论为促进我国初创互联网企业可持续成长提供相关理论参考。

    2025年08期 v.46;No.326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8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4 ] |[阅读次数:2 ]
  • 高管职业经历异质性、企业创新与企业韧性关系的实证研究

    周蕾;郭婉霞;

    以2008—2022年我国A股市场非金融上市公司为样本,基于高管团队的资源基础理论和烙印理论,实证分析高管职业经历异质性对企业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高管职业经历异质性能够显著提高企业韧性;高管职业经历异质性有助于企业创新水平的提高,进而增强企业韧性。进一步分析发现,高管职业经历异质性提高企业韧性在非国有企业、高科技企业、融资约束小的企业和内部控制质量高的企业中更加明显。本研究对提升企业韧性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2025年08期 v.46;No.326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8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3 ] |[阅读次数:2 ]

调查研究

  • 中国城乡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教育收益率差距的影响

    段平忠;

    基于2018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项目数据,从教育异质劳动力城乡迁移的视角探讨了城乡教育收益率差距变化,实证研讨教育异质劳动力的乡城迁移对城乡教育收益率及差距的影响程度与趋势。通过构造“有城乡迁移”的未调整样本和“无城乡迁移”的调整样本,来识别城镇和乡村中的城乡迁移劳动力,并对比分析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教育收益率及差距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城乡劳动力迁移一方面降低了城镇和乡村的教育收益率,另一方面会将城乡教育收益率差距扩大1%—3%;教育成为了城乡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教育收益率及差距的重要影响要素,受教育程度较高的相较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劳动力迁移对城乡教育收益率及差距的影响程度更大。文章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过程中,进一步均衡区域和城乡教育发展,实施国家城乡一体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等提供实证参考依据。

    2025年08期 v.46;No.326 56-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9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0 ]
  • 研学旅游赋能乡村聚落遗产活化的路径研究

    黄媛;涂序仁;邓梓馨;李刚;

    乡村聚落遗产是文化多样性与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其保护与活化对乡村振兴具有现实意义。文章基于国内外乡村遗产保护现状的对比分析,结合体验式学习理论与社区参与理论,通过对我国四川明月村与葡萄牙蒙桑镇的典型案例研究,探讨了研学旅游在文化传承、社区赋能与经济振兴中的协同机制。研究发现:研学旅游通过沉浸式体验与动态化传承,能够有效应对遗产保护中的人口流失、资金短缺与社区参与不足等挑战;创新路径需要以技术为杠杆、协作为纽带、本土化为根基,实现文化遗产的可持续活化。研究旨在通过跨案例对比提炼共性机制与差异化路径,为乡村遗产保护的政策制定与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与操作框架参考。

    2025年08期 v.46;No.326 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57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8 ] |[阅读次数:0 ]
  • 空铁综合枢纽旅客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以上海虹桥枢纽为例

    邓洪波;

    空铁一体化综合交通枢纽是高铁时代出现的新型生产消费空间,具有交通节点和城市场所的综合功能,其满意度研究需要系统解析满意度在枢纽本体与附属场所的空间呈现和服务反馈。文章基于节点-场所模型,通过构建空铁综合枢纽旅客满意度测量模型,并以上海虹桥综合交通枢纽为案例地开展实证分析。经问卷调查收集数据,采用因子分析和模糊综合评价法评估虹桥枢纽的旅客满意度。结果发现,虹桥枢纽的旅客满意度评价较高,影响因素依次是可进入性、信息服务、安全保障、环境质量、票务服务、换乘条件和基础设施。

    2025年08期 v.46;No.326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2 ] |[阅读次数:1 ]
  • 基于孔径分布的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量化表征研究

    陈海玉;徐福卫;

    孔隙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影响的量化表征一直是混凝土细观宏观结构的关键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文章对再生粗骨料不同取代率进行试验研究。测试分析再生粗骨料不同取代率对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孔隙率和孔径分布的影响,以及不同孔径孔隙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并建立不同孔径孔隙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量化表征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再生粗骨料取代率的增加,再生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随之降低,孔隙率随之增加,20nm以下和20~50nm孔径的孔隙率随之降低,50~200nm和200nm以上孔径的孔隙率随之增加;20nm以下和20~50nm孔径的孔隙对再生混凝土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呈正相关关系,50~200nm和200nm孔径以上孔径孔隙的影响呈负相关关系,模型对比结果显示该量化表征模型能更好地表征不同孔径孔隙对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的影响。

    2025年08期 v.46;No.326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4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2 ]

教育、教学研究

  • 人工智能背景下“JSP技术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

    单玉刚;戴俊凯;童雷;郝峰;

    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对教育领域影响深远。高校“JSP技术基础”课程的传统教学模式存在课程内容更新缓慢、授课方式缺乏多样性、教学资源整合困难等问题,亟需改革以应对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教学转型需求。为此,通过引入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来辅助教学,以实现调整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及其精准评估反馈,从而达成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文章探讨了人工智能背景下的高校“JSP技术基础”课程教学革新尝试。

    2025年08期 v.46;No.326 84-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4K]
    [引用频次:0 ] |[网刊下载次数:0 ] |[下载次数:6 ] |[阅读次数:2 ]
  • 下载本期数据